加入官方LINE|95折優惠碼領取 >

COLUMN

專欄文章

【米膚】跟【好好棉】在環保的路上相遇,我們有一致的目標跟理想 所以攜手前行!
10 月 26, 2022

【米膚】跟【好好棉】在環保的路上相遇,我們有一致的目標跟理想 所以攜手前行! 除了環保,我們更在乎優質產品為妳…

閱讀更多
減碳抗暖化,讓我們一起來幫地球降溫
8 月 17, 2022

溫室效應已經造成地球暖化衝擊著所有生態環境,包括不尋常的高溫熱浪、森林大火、暴雨、海平面上升等,也代表地球正不…

閱讀更多
使用天然地熱資源,其實有很多隱憂…
7 月 15, 2019

地熱能源近年來被廣泛認為是最好的能源之一,不只因為他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更是因為它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蘊藏、而且在不同方面的表現上也贏了許多傳統的能源。舉例來說,英國甚至在考慮建造和冰島之間的電力連接,若成功建造就會是世界上最長的電力輸送管道,而成品將為160萬戶沒有地熱熱泵的英國家庭提供更多的能源。聽起來很不可置信對嗎?但其實卻大有可行性,因為有些國家是大規模地存在地熱能源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冰島,島上的電力100%可持續供應,而來源就是風能、水能和大部分地熱。

閱讀更多
增加樹林以減緩氣候變遷,我們做得到嗎?
5 月 27, 2019

開墾山林用以種植農作、興建工業園區與住宅,人類犧牲自然環境的歷史已經幾百年,然而卻是近幾十年全球暖化加劇,才讓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浩劫逐加重視。許多已開發地區紛紛將國土一部分仍保留的自然林立法維護,但開發中國家卻無法犧牲發展利益而採取相同的動作,在這樣的立場衝突下,全球樹林的保存變得複雜且成效不彰。但保護仍得繼續,以人為的力量加速植栽樹林是否可行呢?

閱讀更多
清掉塑膠垃圾,海洋是否能回歸潔淨?
4 月 29, 2019

大部分人喜歡在休假時,飛到南方國家享受靜謐的海灘、清澈的海景。在太陽還未炙熱時換上泳裝在海中悠游、或者參加跳島行程背上浮潛裝備近觀海洋生物百態。但在休假的同時,大概不會想到,世界上仍有許多處的海洋,是被大量的垃圾給汙染著、那裡水質惡劣發出惡臭、處處可見魚蝦浮屍,絕對不是你想選擇去度假的那種「陽光沙灘襯大海」。

閱讀更多
一年只下三十天的雨,為什麼以色列不用省水?
2 月 22, 2019

一直以來,台灣的季節型缺水問題都很嚴重,而地區降水量差異大也時常對民生、農業帶來困擾。單純以降水量來說,好像很豐沛,然而一年900億噸的降水量,實際上能使用的僅有200億噸,而農業用水就已經需要用掉125億噸的水,剩下來的工業、民生用水量卻仍是很大的缺口,這樣的情形下,使得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一直都迫切需要解決。上一篇文章《海水送進去,淡水流出來,水資源匱乏已有解?》我們提到了台灣離島地區現在很大宗的水來源是透過海水淡化,然而真正應用到本島全面執行仍存有很大的爭議與困難。身為一個農業用水量大的國家,我們不妨看看另一項被許多乾旱國家廣泛利用的技術─滴灌。

閱讀更多
海水送進去,淡水流出來,水資源匱乏已有解?
1 月 28, 2019

台灣一直以來都面臨著水資源不足、降雨量分布不均的問題。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像台灣這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應該將充分利用海水淡化的技術作為乾季水資源缺乏的解決之道。事實上,海水淡化自1995年起已經開始在一些外島城市被使用,像是澎湖。但真正解決水資源問題之前,費用高昂以及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處處限制著海水淡化的應用範圍。

閱讀更多
太陽能發電成本不再高、水力發電再復興,綠色發電還有這2種
12 月 12, 2018

前些陣子公投剛結束,其中對於發電一項就佔了3案公投,可見議題的熱度,不論公投結果與接下來的政策該怎麼配合、執行,大家共同關心的發電造成汙染問題則是一直以來都在環保議題的討論核心。這幾年,煤電廠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有愈來愈明顯、嚴重的現象,尤以台中及高雄地區受影響最多。而核電儘管是最符合經濟效應的發電方式,但在日本核災後,國際的正反聲浪日漸高漲,民間與政府也因此積極尋求乾淨、安全的其他發電方式,希望在民生用電得以維持的情況下、減緩生態與安全的犧牲。

閱讀更多
綠色發電正夯,台灣最重視的風力發電,這兩國已大有進展
12 月 04, 2018

近年來綠色發電議題頻頻躍上新聞,氣候變遷下各國都積極找尋能源發電的出路,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減緩暖化、汙染之餘,也讓人民有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因為綠色發電佔總發電量比例極低,發展上有更多的空間需要討論、準備。以台灣106年的各類發電佔比為例,最大宗的火力發電(燃煤、燃油、天然氣)佔了82.6%、核能發電佔9.3%、再生能源發電4.9%、其他則佔3.2%,其中再生能源的比例甚至不到5%,也說明了整體發電的形式依舊偏向對環境有負面影響。民意與政策互相角力後,現今政策則是朝向「2025年達成讓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從5%成長為20%」,希望能以最積極的腳步,以綠能取代更多的燃煤、核能發電。

閱讀更多
環保不能躁進 – 生物基塑膠:低耗能、低碳排的高效率解方
11 月 22, 2018

台灣的連鎖商家限塑政策至今已快滿1年,除了花樣布製飲料提袋在文青界掀起了一陣潮流、無論男女老幼都已經習慣在包包裡塞個環保提袋、或者乾脆手捧著剛買的便當盒回家,另外引起討論熱度的,就是「生質塑膠」的使用可行性再次受到廣泛討論。相信平常有在網頁上瀏覽新聞的人都多少接觸過這個詞,生質塑膠聽起來專業難懂,但其實概念很簡單,就是「可受生物、環境自然分解的塑膠」。聽起來超炫,我們平常買便當、買水果的塑膠袋,如果替換成生質塑膠,是不是就可以解決現在的塑膠垃圾問題呢?儘管處理過程沒這麼簡單,但還是讓我們一同來了解生質塑膠是什麼吧。

閱讀更多
讓我們的蔬菜更乾淨一點:去化肥、農藥的植物種植
10 月 31, 2018

世界人口持續攀升,尤其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壓力更是日漸嚴重,隨之而來的,是對糧食的迫切需求。也因此,科技發展下,種植出許多基因改造作物,為的就是能將糧食作物的良率提升、收成速度加快、甚至讓作物成長至原本的兩三倍大小。然而,這些非自然的改變,卻也衝擊著環境土壤、以及物種多樣性的平衡。我們種植愈多基改作物,地球生態系就變得更脆弱些。也因此,許多已開發國家重視起回歸原始自然的種植方式、希望能發展出生長效率高、但不須危害土壤與環境的作物種植方式。上一篇《肉食習慣無形中增加碳排放,人工肉正ON,減碳立功》文章中,提到了幾種讓肉類食用能更環保的改革與技術,這次,我們要從植物著手,了解什麼樣的方式,能讓蔬菜、米糧的種植更加綠化。

閱讀更多
肉食習慣無形中增加碳排放,人工肉正ON,減碳立功
10 月 30, 2018

總是聽各種報章雜誌說,吃肉會增加碳排放量,但卻不太清楚原因嗎?肉食文化被貼上「不環保」的標籤,其實總讓有肉食習慣的人們有種何罪之有的感覺,不過,肉類產製的過程,其實,真真確確的參與了全球暖化!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研究的數字中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8%是來自畜牧業,這樣的比重高過世界各地所有交通工具的總排放量;而單是肉牛就占了其中的10%,更有進一步的估計指出,生產一公斤牛肉所需的乾淨水量至少達43000公升。原來,從畜養食用畜禽,到製成能在超市販賣的肉品,過程中不只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還得消耗寶貴的水資源!(與非洲等受旱災嚴重影響的地區相比較,更顯浪費呀。)

閱讀更多
不再超量購買,垃圾成功減量 – 無包裝商店正扭轉商業思維
9 月 26, 2018

最近幾個月,越來越多非連鎖店家會在提供商品時,先問一句:「需要塑膠袋/吸管/餐具嗎?」這麼做無非是盡可能減少塑膠垃圾的使用,而由店家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塑膠袋,其實也更有效減少了塑膠垃圾的提供。顧客經這麼一問,比起平常儘管知道不環保仍是會連額外包裝一併帶走,更傾向於回答:「不用,謝謝。」對話的一來一往間,不知不覺就降低人們對塑膠包裝的依賴程度了!除了不主動提供塑膠袋、僅提供付費使用塑膠袋的商家,近年悄悄流行起來的,還有完全不提供〈非必要不提供〉額外包裝/容器的「無包裝商店」。不管是國內、國外,都有一群儘管可能損及商業利益,都要盡全力支持環境保護的店主們,誠懇地以裸包裝的方式,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拿歐洲工業大國─德國來說,每年約產出1600萬噸包裝垃圾的德國,也因為龐大的垃圾量,正積極面對不可回收的包裝垃圾所帶來的環境衝擊。2014年2月時,德國的第一間無包裝商店《Unverpackt – lose, nachhaltig, gut》在北部的城市Kiel正式開幕。店內所陳列、販賣的,都是一般百姓會在超市購買的民生必需品:橄欖油、麵粉、玉米、五鼓、小麥、水果…等等,不過來此消費的朋友,可是要先在家裡備好容器到店盛裝,不然就得「租借」店裡的容器,下次購買時歸還。

閱讀更多
禁塑的生活難以想像?這個國家已經開始實行了
9 月 17, 2018

連鎖商家全面不提供塑膠袋的政策已經落實了九個月,起初大家對於這項新法規反應不小,畢竟出門前要自備購物袋、手提袋,聽起來真的不太方便。尤其心血來潮去一趟大賣場,才發現出門忘了這道程序,只好乖乖掏錢買購物袋,好像小小的冒失也得被懲罰一樣。不過九個月過去了,四周的人們對於自備購物提袋好像習以為常,這項習慣的養成,看來並沒有花大家太多的時間。國內不斷的在推廣減塑、法規修改也很積極,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在環保這方面,在全球已是領先地位。民間團體對減塑的關注在國際間不稀奇,然而全體對於環保的自覺,早已被作為他國的借鏡。

閱讀更多
熱過頭的地球
8 月 20, 2018

在世界各地的新聞中,不停地報導某城市又創下歷史性的高溫,造成許多人中暑或熱衰竭,嚴重的甚至引發併發症而死亡。1880年起,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開始收集全球氣溫資料,每月都會公布全球平均氣溫,根據報告指出,地球已經連續「發燒」400個月,也就是連續33年來,每個月的平均氣溫都不停地高於前一年的平均溫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