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商家全面不提供塑膠袋的政策已經落實了九個月,起初大家對於這項新法規反應不小,畢竟出門前要自備購物袋、手提袋,聽起來真的不太方便。尤其心血來潮去一趟大賣場,才發現出門忘了這道程序,只好乖乖掏錢買購物袋,好像小小的冒失也得被懲罰一樣。
不過九個月過去了,四周的人們對於自備購物提袋好像習以為常,這項習慣的養成,看來並沒有花大家太多的時間。國內不斷的在推廣減塑、法規修改也很積極,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在環保這方面,在全球已是領先地位。民間團體對減塑的關注在國際間不稀奇,然而全體對於環保的自覺,早已被作為他國的借鏡。
不過在保護地球的任務執行中,我們並非孤軍奮戰。歐盟在今年五月底提案,要在歐盟國內全面禁止使用吸管、棉花棒、免洗塑膠餐具等一次性的塑膠產品,以及2025年寶特瓶的回收率要達到九成。儘管只是提案,但歐盟對於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態度堅決、篤定。讓人對於歐洲大陸的環保意識更加有信心。
環保不僅僅只是已開發國家的課題,更是開發中國家需要面對的難題。許多開發中國家因資金、工作需求等作為世界的垃圾集合廠行之有年,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危害遠比已開發國家嚴重許多。不禁令人憐惜,被不是自己生產的垃圾汙染自己的土地,卻又無法直接拒絕,犧牲環境資源以促成經濟發展,血淋淋的例子。
為此,非洲許多國家已大動作推動國內減塑、禁塑的法規。像是人均GDP僅有台灣百分之一點四的盧安達,卻領先台灣許多年通過減塑禁塑政策,早在2008年時就已全面禁止國內生產塑膠袋。若是旅客要入境盧安達,也須經海關審查行李內有無攜帶塑膠袋,才能順利入關。這項法規開始執行後,也顯著的改善了盧安達的市容,居民所居住的街道,不再有髒亂的垃圾堆、或是卡在電線杆或水溝裡的彩色塑膠袋。
而非洲國家裡,禁塑手段最「狠」的,則非肯亞莫屬。曾經是東非最大塑膠袋製造出口國的肯亞,在去年(2017)八月直接從塑膠袋消費大國轉變成禁用國,任何的塑膠袋都不能在肯亞的街道上出現、販售。這項規定連觀光客都須遵守,只要被抓到使用塑膠袋,不是被課高額罰款,就是坐牢。或許國內仍有反對聲浪,認為這樣激進的改革完全不留任何喘息的機會,而塑膠袋製造業者更是被迫轉型或轉行。但如今肯亞的街道環境已大幅改進許多,禁塑鐵令對於整體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是利是害?只待人們慢慢地接受承認這些變化了。
減塑、禁塑並不只是政府與塑膠製造業之間的長期抗爭,也是我們應該從生活細節開始注意與落實的理念。天熱口渴順手買的手搖杯、手搖杯上插的一次性吸管、路邊小吃攤用完即丟的餐盤、市場肉舖提供的紅白條紋塑膠袋…生活中充斥著一次性塑膠產品,儘管在家裡做好資源回收,仍有大部分被送到處理廠後,因各種原因被當作垃圾一樣掩埋、焚燒。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各國資源回收的速度仍然遠不及我們製造垃圾的速度,除了依賴政府、專家團隊積極研發更有效率的回收處理技術,我們也該在減少使用上盡一份心。
地球是全人類共有的財產,為了讓自己的家盡快回到乾淨整潔,開始養成自備餐具、購物袋的好習慣,這樣的第一步一點都不難踩!
參考資料:
天下雜誌─台灣擴大限塑,但全球第一個禁塑的竟是這個亞洲國家
科技新報─別再說回收就好,全球年產90億噸塑膠僅9%再利用
中央社─加快去塑,歐盟擬全面禁用拋棄式塑膠產品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訂閱米膚電子報,接收第一手的優惠通知及環保訊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