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喜歡在休假時,飛到南方國家享受靜謐的海灘、清澈的海景。在太陽還未炙熱時換上泳裝在海中悠游、或者參加跳島行程背上浮潛裝備近觀海洋生物百態。但在休假的同時,大概不會想到,世界上仍有許多處的海洋,是被大量的垃圾給汙染著、那裡水質惡劣發出惡臭、處處可見魚蝦浮屍,絕對不是你想選擇去度假的那種「陽光沙灘襯大海」。
前些日子放了個長長的春節假期,許多家庭趁此機會出外踏青走春,也有不少人選擇去一些熱門景點許願放天燈,期望新的一年好氣象能隨天燈冉冉升空。燈火通明的燈籠慢慢飄進夜空,營造出一個美麗浪漫的景象。其實不只新年祈願,放天燈也是很多人拿來慶祝特別成就的活動。或許在婚禮、或許在畢業旅行,甚至慈善活動中都會放天燈。原本是古代中國作為戰爭期間使用的信號,然而放天燈現在已成為世界各地觀光客前來台灣一定要體驗一次的熱門活動了。
一直以來,台灣的季節型缺水問題都很嚴重,而地區降水量差異大也時常對民生、農業帶來困擾。單純以降水量來說,好像很豐沛,然而一年900億噸的降水量,實際上能使用的僅有200億噸,而農業用水就已經需要用掉125億噸的水,剩下來的工業、民生用水量卻仍是很大的缺口,這樣的情形下,使得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一直都迫切需要解決。上一篇文章《海水送進去,淡水流出來,水資源匱乏已有解?》我們提到了台灣離島地區現在很大宗的水來源是透過海水淡化,然而真正應用到本島全面執行仍存有很大的爭議與困難。身為一個農業用水量大的國家,我們不妨看看另一項被許多乾旱國家廣泛利用的技術─滴灌。
台灣一直以來都面臨著水資源不足、降雨量分布不均的問題。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像台灣這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應該將充分利用海水淡化的技術作為乾季水資源缺乏的解決之道。事實上,海水淡化自1995年起已經開始在一些外島城市被使用,像是澎湖。但真正解決水資源問題之前,費用高昂以及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處處限制著海水淡化的應用範圍。
在便利超商或賣場購買物品時,時常可以看到包裝上印有綠色方形回收標誌,這個標誌代表著這項產品的包裝是可以回收的,不過,除了方形的箭號標誌是回收品的統標,在塑膠製品上還可以看到另一個三角形的箭頭標誌,中間也許圍繞著1~7的數字,這又是代表什麼呢?因為塑膠佔我們日常生活所消耗、使用的物品材質最大宗,可以回收的塑膠在成份區分下又有許多種,政府也因此制定了7類標準的塑膠回收品項,以供垃圾處理業者在回收處理上,能夠讓這些塑膠回收品更有效率的進行不同的處理加工、各司其職。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7類塑膠分類各涵蓋什麼樣的產品吧。
前幾篇文章我們談到了環保永續的綠色發電,介紹了幾種可以替代現行火力發電的乾淨發電方式,也從地理位置上認識較適合這塊寶島的幾種能源。台灣在環保與永續上一直走得很前面,環保與回收的例子也為世界各國所傳唱著。除了在發電方式上積極的尋求對環境損害更小、對生物體更安全的管道,讓更多對環保有心的人們在各方面更靠近永續環境,也是環保志士你與我的責任。其實不只能源能源與回收,我們生活中各處都可見到環保的蹤跡!以下幾種環保標章,你可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
前些陣子公投剛結束,其中對於發電一項就佔了3案公投,可見議題的熱度,不論公投結果與接下來的政策該怎麼配合、執行,大家共同關心的發電造成汙染問題則是一直以來都在環保議題的討論核心。這幾年,煤電廠所造成的空氣汙染問題有愈來愈明顯、嚴重的現象,尤以台中及高雄地區受影響最多。而核電儘管是最符合經濟效應的發電方式,但在日本核災後,國際的正反聲浪日漸高漲,民間與政府也因此積極尋求乾淨、安全的其他發電方式,希望在民生用電得以維持的情況下、減緩生態與安全的犧牲。
近年來綠色發電議題頻頻躍上新聞,氣候變遷下各國都積極找尋能源發電的出路,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減緩暖化、汙染之餘,也讓人民有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因為綠色發電佔總發電量比例極低,發展上有更多的空間需要討論、準備。以台灣106年的各類發電佔比為例,最大宗的火力發電(燃煤、燃油、天然氣)佔了82.6%、核能發電佔9.3%、再生能源發電4.9%、其他則佔3.2%,其中再生能源的比例甚至不到5%,也說明了整體發電的形式依舊偏向對環境有負面影響。民意與政策互相角力後,現今政策則是朝向「2025年達成讓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從5%成長為20%」,希望能以最積極的腳步,以綠能取代更多的燃煤、核能發電。
台灣的連鎖商家限塑政策至今已快滿1年,除了花樣布製飲料提袋在文青界掀起了一陣潮流、無論男女老幼都已經習慣在包包裡塞個環保提袋、或者乾脆手捧著剛買的便當盒回家,另外引起討論熱度的,就是「生質塑膠」的使用可行性再次受到廣泛討論。相信平常有在網頁上瀏覽新聞的人都多少接觸過這個詞,生質塑膠聽起來專業難懂,但其實概念很簡單,就是「可受生物、環境自然分解的塑膠」。聽起來超炫,我們平常買便當、買水果的塑膠袋,如果替換成生質塑膠,是不是就可以解決現在的塑膠垃圾問題呢?儘管處理過程沒這麼簡單,但還是讓我們一同來了解生質塑膠是什麼吧。
世界人口持續攀升,尤其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壓力更是日漸嚴重,隨之而來的,是對糧食的迫切需求。也因此,科技發展下,種植出許多基因改造作物,為的就是能將糧食作物的良率提升、收成速度加快、甚至讓作物成長至原本的兩三倍大小。然而,這些非自然的改變,卻也衝擊著環境土壤、以及物種多樣性的平衡。我們種植愈多基改作物,地球生態系就變得更脆弱些。也因此,許多已開發國家重視起回歸原始自然的種植方式、希望能發展出生長效率高、但不須危害土壤與環境的作物種植方式。上一篇《肉食習慣無形中增加碳排放,人工肉正ON,減碳立功》文章中,提到了幾種讓肉類食用能更環保的改革與技術,這次,我們要從植物著手,了解什麼樣的方式,能讓蔬菜、米糧的種植更加綠化。
對於孕婦媽咪們來說,選購洗沐及保養用品,最關心是自己與寶寶適不適合使用!掌握幾個要點,其實選購產品也能很簡單:1. 味道不要太強烈。許多孕婦在孕期期間的五感會改變,因此在香氣的部分需要特別注意,最好能選購淡香或無香的產品,除了避免掉人工香精,也能讓自己能利用味道來放鬆平靜。2. 顏色(色素)鮮豔的產品。大紅大綠的產品中,大多都添加色素來吸引顧客購買,盡量不購買不清楚的顏色成份來源,讓自己與寶寶能避開色素的淺在威脅。
總是聽各種報章雜誌說,吃肉會增加碳排放量,但卻不太清楚原因嗎?肉食文化被貼上「不環保」的標籤,其實總讓有肉食習慣的人們有種何罪之有的感覺,不過,肉類產製的過程,其實,真真確確的參與了全球暖化!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研究的數字中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8%是來自畜牧業,這樣的比重高過世界各地所有交通工具的總排放量;而單是肉牛就占了其中的10%,更有進一步的估計指出,生產一公斤牛肉所需的乾淨水量至少達43000公升。原來,從畜養食用畜禽,到製成能在超市販賣的肉品,過程中不只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還得消耗寶貴的水資源!(與非洲等受旱災嚴重影響的地區相比較,更顯浪費呀。)
平常你會負責家中的垃圾處理嗎?清潔大隊一週有五至六天會出現在固定地點收受住宅的垃圾、回收,你是否有數算過,這些日子裡,你得帶著滿袋的垃圾去報到的頻率有多高呢?或者,你是否有注意過,家裡垃圾裝滿一袋只需要幾天呢?也許三天一袋,或者一週一袋,聽起來好像差不了多少。但你可知道,幾年前有份報導說到,英國某個「超環保」家庭,一整年所製造的不可回收垃圾,僅僅只有一袋!這個超環保家庭,想方設法將日常消費的垃圾量降到最低,就如我們前面文章提到過的,自備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去超市購物、或者將可分解的食物廚餘作為花圃堆肥,他們甚至還會將無法自行回收的洋芋片包裝等,寄到菲律賓等國家,將之再造為鉛筆袋、購物袋。
環保生活、生活環保,環保行動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有些人擔心,想要落實環保,就會犧牲了許多生活上的方便之處。其實,犧牲程度的大小,全憑個人對於環保理念的認同高低,甚至有些人,原本應是犧牲了生活的便利,卻獲得了回饋貢獻的成就感!繼上一篇我們在專欄文章《環保的校園生活是什麼樣貌?給當學生的你:5個校園環保妙招》之中分享了5招適合學生族群們落實的環保撇步,(複習一下:搬宿舍別用紙箱、講義雲端閱讀…)這次,我們要為儘管工作忙碌,卻又不吝於休閒時間追蹤環保新聞的上班族們,量身訂做幾個簡單輕鬆的日常小改變,讓人人都能獻力於我們的環境!
總說環境保護、垃圾減量要從日常生活開始落實,但除了不用拋棄式的塑膠袋、買手搖杯自備環保吸管,好像就沒有什麼事能跟環保連上關係了?其實,想更積極維護環境,可不止這幾項動作能做哦!不同的族群也能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環保習慣,接著我們就以「校園」為首例,談談身為學生的你,可以怎麼在校園生活上做些環保的小改變吧。學期快開始了,新生準備搬入宿舍,此時的你,是不是從家裡捆了一箱又一箱要請爸媽/物流公司送到宿舍呢?這些箱子的來源,你可有留心過?許多人會習慣向郵局或物流公司買紙箱,不過,當這些紙箱成功完成運送任務後,通常只能置放在回收區,成為垃圾循環的一員。如果這時,你選擇找家裡可重複使用的大型容器,或者使用出門旅遊的行李箱,就能大大減少一次性容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