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產出約七百多萬頓的垃圾,等同約一萬兩千七百多棟的台北101,高居全球第13名。其中資源回收率將近50%,在世界上領先許多歐美國家,同時也在2016年以:「 Taiwan: The 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 」這樣的標題登上《華爾街日報》。政府的相關政策讓回收率大增,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這些回收的東西都到哪裡去呢?會不會因為民眾「覺得」能「回收」就讓我們製造更多的垃圾?
接著我們就要告訴大家,關於七個你所不知道的回收迷思:
在台灣,塑膠垃圾佔總垃圾量15%,通常大家手上喝完飲料吃完點心後,手上的塑膠杯盤直送寫著「資源回收」的垃圾桶,但事實上,在丟棄前可以找找塑膠製品上印的由順時針箭頭組成的三角形,裡頭寫著1~7的數字,這代表著不同的塑膠種類,因此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塑膠(像是特殊或是複合材質及保麗龍)就被當成一般垃圾處理。
*回收秘訣:回收前先注意環保標誌,不要胡亂丟進資源回收,造成回收人員困擾。或是自備環保餐具,就連想要怎麼回收都不需要考慮囉!
大熱天到便利商店購買一瓶寶特瓶飲品是垂手可得的事,不過喝完後的寶特瓶會處理呢?大家應該都是直接丟入資源回收。雖然寶特瓶可以回收後再製成相關的產品,但因為台灣回收習慣並沒有先將瓶子洗淨及瓶蓋瓶環處理(兩種因為是不同的塑膠材質,因此需要分類到不同的塑膠回收系統中)因此業者收回後還需要再處理:需要水及人力,溶解塑膠也需火及電力等,寶特瓶才能真正再製。而且並不是一瓶換一瓶喔,分解後的塑膠因無法還原到一開始的狀態,因此還需再增加原始塑膠原料才能再製成其他產品。
*回收秘訣:回收前先將保特沖洗乾淨,並將外包裝的塑膠包裝紙及瓶蓋分開後,壓扁瓶身在全部丟入資源回收中。
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個塑膠袋,全國每年用掉一百八十億個,是歐盟國家的3.9倍。
近年來政府推動塑膠袋也可以回收,但並不是就能「安心」的索取塑膠袋使用,根據政府公告,只有「乾淨」且「單一材質」的塑膠袋才能列入回收資格,有油漬及血水或是裝洋芋片的(內裝有銀色光澤)這些也都無法回收。
*回收秘訣:能使用環保袋或自備容器,有計劃的購物。同時也隨身攜帶一兩個塑膠袋,再必須使用之時能派上用場,重覆利用。
前陣子在youtube上的海龜影片(可點搜尋關鍵字「海龜吸管」觀看,請慎入),海龜鼻孔內發現不明物體,拔出後就是人類最常使用的吸管。為此台灣人分別發明玻璃及不銹鋼製吸管,來替代一次性的塑膠吸管。人類對於吸管的依賴極大,以美國來說,每日就能消耗5億枝吸管。
那到底吸管可以不可以回收呢?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資料,雖然每縣市的規定不同,但求證於「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表示,吸管是不可回收的。因每款吸管的材質來源不定,且消費者難以辨認,再加上廠商還需再清洗處理等,回收成本過高,因此吸管在大多縣市都是不能回收。*使用秘訣:在餐廳內用時使用內用杯,並主動告知店員不需提供吸管,另外也可自備吸管,在許多平台上都能夠買到玻璃及不銹鋼製吸管。
玻璃吸管購買平台:
為了海龜玻璃吸管:https://www.4theturtles.com
人手一杯咖啡是一種小確幸,喝完咖啡之後的紙杯,是不是又讓它躺到資源回收或是紙類回收裡頭呢?如果因為可以回收就安心使用紙杯,我們只能告訴你,紙杯的回收率只有不到10%,以台灣來說,目前只有一家專業的紙容器回收廠商。
是的沒錯,你下午幫同事們訂咖啡的20杯當中,只有2個「可能」會到回收系統中。而台灣紙杯年用量,面積幾乎可以涵蓋雙北市。
紙杯內部需要防水層,必須多上一層PE膜,因此再生率只有30%,再者,回收的價值太低又容易滋生蚊蟲,廠商大多都直接當成紙類回收來處理,但其實一般的紙類回收廠並沒有辦法完整的處理像紙杯、餐盒這樣的紙容器,必須要耗費更多的能源來處理,對環境來說是二次傷害。
*回收秘訣:依照政府的相關規定,上膜的紙容器應丟在「紙容器」回收中,但目前有許多場所並未設置這樣的回收,公家機關有直接回收(像是捷運站或是公家回收站),同樣這些紙容器也都要清洗乾淨之後再回收,當然能自備環保餐具還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喔!
現在電子發票比以往的紙類發票普及,兩個月一次的銘謝惠顧後,是不是就讓電子發票安心上路到紙類回收呢?
其實,電子發票(或是ATM、便利商店的明細單,這類使用“感熱”方式印製的紙類)是不能經由一般的紙類回收處理的,主要是因需達到防水防油等效果,多了許多化學穩定劑來完成,因此大家目前只能把這類紙類丟入一般垃圾,焚燒處理。
*回收秘訣:可以到財政部電子發票歸戶平台,將電子發票存在載具中,減少電子發票的使用量。
過年或換季時節,大家都常會把久久不穿、太小或是過季的衣服整理後,丟進「舊衣回收」箱裡頭,然後一個漂亮的轉身後,又可以買新衣過新年了!(請注意,棉被、枕頭、窗簾及絨毛玩具等,是不能循舊衣回收的管道回收,像是棉被枕頭可以尋找毛小孩的收容所,有部分是可以再給毛小孩當墊被使用。)
那舊衣回收的衣服,是不是如同想像的都到社福團體去了?以2016年底的數據來看,廠商一個月在新北市約回收6頓(一頓等於1000公斤)舊衣,若沒有達到標準的衣服:像是過髒過舊、不合時宜,大多需要為9成新才是合格。在經過織品質料分類後,有部分毛料及牛仔布能再重新製作成其他商品,剩下每個月約4頓的不合格衣物,則直接分類為垃圾焚燒,而台灣的社福團體缺衣服的量也一年比一年減少,出口至國外也敵不過中國的舊衣回收品質。
而大家有想過,你剛剛丟棄到舊衣回收的衣服,穿過幾次呢?根據國外統計,少買一件新衣可以減少6公斤的碳排放量,而全球每年生產八百億件衣服,消耗的染劑、洗滌劑等化學物質污染地球,同時因為追求平價時尚,血汗工廠林立。
*回收秘訣:台灣目前有許多平台提供品質良好且擁有合理價格的二手衣物,下次需要購買新衣物前,是否考慮這些二手商品,讓衣物能達到它真正的價值呢?
二手衣平台:
椿花二手衣:https://www.facebook.com/usedboutique/
小麻雀二手衣:https://www.littlesparrow48.co
我們只簡單的整理七點給大家參考,相信還有很多物品,大家搞不清楚能不能回收,關於這點可以上各縣市的環保局資源回收網查詢,幫助我們減少垃圾提高回收率。
但我們要強調的是,回收並非永續循環,人們往往認為可以「回收」就忽略再次循環使用,或許因為某商店提供環保袋,就讓能民眾安心消費使用,但每次都索取的環保袋,其實需再使用131次後才能達到真正「環保」。或許你會說:「那我們還是回到老路直接使用塑膠袋就好啦!」如同之前為了玻璃及不銹鋼製吸管與塑膠吸管誰比較環保這件事,引發一陣討論。像這類的觀點,我們需要面對及要思考的是:多數這些東西的發明都是因為「方便」「快速」,而「環保商品」的優點在於重複的使用性,能取代一次性的商品。重點在於「重複循環利用」,而不是回收重製,回收後大多都無法再成為原本的商品,必須要經過許多道工序,雖然能再次利用,但其中的成本及對環境的衝擊與浪費,往往是我們在丟下手中的垃圾進入資源回收桶時,所看不到的那一面。
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反思,在這個便利的社會中,為自己帶來一點點的不便,可以改變人類帶來的環境衝擊與生態浩劫。
參考資料連結: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訂閱米膚電子報,接收第一手的優惠通知及環保訊息分享!